江南春:分众传媒还需要颠覆自己吗?
题记:本文为分众传媒CEO兼董事会主席江南春在2014年9月5日《时代巅峰与人生取舍》高端峰会上的发言实录。该峰会由LinkedIn领英和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联合主办。
今天想分享一下在职场的过程,我从小因为比较穷,到大学以后就一直想,没钱是这个社会进步最大的动力,没钱也就算了,华东师范大学给我们一些补助。后来被迫出来工作,读华东师大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中国的著名诗人,诗人依旧是愤青,在诗社经常有人朗诵。
我开始,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当学生会主席,对我人生最大的益处是什么?我是通过竞选上来的,最大的益处是控制学校的整个资源。怎么来的呢?当时有个公司招一个人300块钱,做广告销售员,300块钱对我们当时来说是非常高的数字,我就拿着海报到了这个公司,干了一个月以后,结果还中了几个单子,不仅拿了300块钱,还赚了一两千块钱,当时一两千块钱拿在手上觉得花不掉,就把学生会主席辞掉开始我的广告生涯。
后来加入了广告业之后,到1994年大学三年级开创了自己的广告公司,加入广告公司的时候,我觉得我们那时候在大学里一年挣五六万块钱,后来挣十万块钱,这对我人生来说解决生计是没有问题。广告公司非常开心工作到2002年,我发觉那个时候挣的五千万人民币,这个东西不少,但是每年好像只能赚这点钱,你职业发展看不到什么(未来)。
那个时候我的生活,从早上开始工作,一直到7点钟,7点钟之后就组织同志们一块吃饭唱歌,每天看似蛮幸福,久而久之,你会觉得难道我的人生就是这样的吗?就是吃火锅唱歌吗?终于有一天没有办法使自己内心再接受这样的生存状态,所以我当时决定再次创业。我觉得要么翻身闹革命,重新再上一个阶层,要么就把这个公司关掉享受五千万带来的生活成就,当时五千万还是值一点钱的。我当时二次创业的时候有一个心理预期,能够再次创业可能就是九死一生,因为当时的广告业竞争非常激烈,一看媒体之后,电视报纸,杂志刚刚开始开放,后来我看户外,跑到徐家汇一看屋顶上全部是广告,淮海路十几米的广告,已经分不清谁是谁。当我破釜沉舟放弃这些已经开创的业务,再去做第二次创业的时候,我就想我可能在今天要去做一个现成的生意难度很大,我能不能颠覆?做一件可能貌似不会成功,但是(实际上仍有希望的),反正早死早超生。结果我重新思考这个产业可能有的机会,这得益于大学时代听到的一个讲座。
朱大可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,对我的商业思维产生很大的影响。他问,“你知道屈原是怎么死的”?我们说屈原怎么死的还不知道吗?跳江自杀的!他说跳什么江自杀的,我们说跳汨罗江自杀的,但是当时就讲这个意思以后,我们老师也觉得是这样,最后他告诉我,“屈原是跳江自杀”的证据是什么?需要证据吗?(我想)后来朱老师颠覆了我们的想法,用一节课的时间,先给我们讲了有一首诗据说证明“屈原是自杀的”——屈原自杀之后有人在他的书桌上拿到了遗书,所以有人推断屈原写了这首诗就跳江自杀了。
但朱老师比较了这首诗与《离骚》等几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存在很大差异,由此推动屈原的遗书是后人写的,这颠覆了我的想法。朱老师说他认为屈原是被谋杀的,而且死于男女关系。朱老师拿了什么证据?第一,屈原死前,屈原有一首赋,表达了与一个女性藕断丝连的关系,由此推断屈原这个士大夫实际上跟当时楚怀王的妃子(郑袖)是有染的。楚怀王去世之后,屈原与郑袖试图里应外合,颠覆现有政权。结果士大夫阶层就组织起来联手要暗杀屈原,屈原逃跑,屈原跑到江边,跑不过去怎么办,就乘船跑,刺客就追,在江面上你追我赶,就变成了赛龙舟,最后把屈原的小船团团围住的时候,抓住屈原的时候就拿住麻袋把屈原装到麻袋里,就有了后面的包粽子。当时我们听完了朱老师的讲座,就发现读大学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可以颠覆你的思想,这个故事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存留,我觉得这个故事讲到了一个概念就是蓝海战略。
什么叫蓝海战略?这个蓝海的核心第一你要有专业背景,没有专业背景创新不会凭空发生;第二你要有怀疑主义,第三要有颠覆性的想法,第一看朱老师是学识非常渊博,如果没有专业的能力和细节的洞察力,他完全不会有这样的简介。第二部分是我们朱老师最大的特点是怀疑精神,他不相信教科书上写的东西,由此他用怀疑的精神重新审视了他所看到的东西。最后他用颠覆性的想法重构故事。
蓝海战略把所有的次序打碎重构,变成一个新的东西。分众传媒在开始创业的时候核心是颠覆自己原来的想法,因为我广告业从事了十年,所以我会有一些固定的想法,由于我的脑海里不断的做诗歌,经常听到这些教授的讲法,我自己有一定思考的逻辑,当时看在我们传统业务当中常规核心是什么,比如说核心大家叫大众媒体,为什么叫大众媒体,我觉得在未来当产品越来越被细分化,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时候,必然带来媒体细分化,不是大众,而是分众,整个世界讲大众的时候我们讲分众。如何锁定我们要的受众,世界有大众,我们就叫做分众,楼宇广告就是针对的年轻人,收入在三四千的客户。如果是四五百万的楼盘,框架传媒当然要打奥迪、宝马的广告。如果这个产品只在家乐福里卖,我们就在家乐福三公里的社区里做广告。这个小区喜欢喝的水是农夫山泉的还是恒大的,这些品牌使得我们对这个小区品类需求和品牌偏好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在未来的社会,当所有媒体都是走大众媒体的时候,我们为什么不反方向走,做分众传媒?还有一种当时想媒体在意的是内容,有一些杂志是内容吸引了注意力,消费者有选择,内容做的不好不行,比如东方航空可能是广告收入最大的,他根本没有内容。看东方航空的杂志,你记住的记住的都是广告,你看一本我们何总编的杂志,他内容很精彩,你的注意力都在内容。东方航空比较纯粹,没有什么内容,所以广告显得比较突出。如果东方航空放在你的办公桌上你会读吗?你不会读。媒体一定要内容为王吗?我为什么不可以渠道为王,我们当时把所有媒体常规界定应该是怎么样的,我们全部翻过来,走到他们对立面看看,他大概是什么样子的,有没有可能在对立面上存在可能性。我们当时觉得整个行业,要做户外核心是什么,地理位置很重要,但是好的地理位置都被有关系的人抢走了,那我们怎么办呢?我发现其实人的生活是有一定的规律,可以在徐家汇,可以在王府井放广告,我们追这些人的生活轨迹去,有的人可能到王府井,一个人要回家,要上班,要到电影院看电影,其实当你从人的生活轨迹角度去看的时候,其实是一片空白,我们把电梯变成了一种媒体,写字楼是一个办公场所,也可以变成媒体,在电梯口放的楼宇电视就成了媒体接触点。分众的工作后来做的思路是追着人的生活轨迹走,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,这种类型就是后来称为我们做中国最大的生活圈媒体,也是一个全新的定义。在今天的中国,我总结十年之后媒体有两个方向,一个是主动,一个是被动,主动是资讯模式是什么,被动是生活空间是什么。资讯模式对90后QQ、微信是他的模式,45岁以上的人资讯模式是电视,生活空间是社区卖场,左手抓住资讯模式,右手抓住生活空间,中国在资讯模式时代,第一个特点是多元化,碎片化。蒙牛的广告语是什么?康师傅的广告语是什么?消费者在资讯爆炸的时候,只能记住两件事情,一个是社会重大的事情,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值得记忆的呢?今天的媒体公司,媒体广告不能植入到消费者核心的生活轨迹,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性。第二个资讯方式是记住内容,记不住广告,加多宝好声音记住了吗,记住了,因为加多宝是冠名的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消费者记忆的是内容。
第三个部分还有一种方法创造为主,小米这样的案例能发生多少个,可遇不可求,反过来说我认为分众传媒就是一个二流公司,做不了伟大的公司,既做不了伟大的事业,至少做的安全一点,当世界在剧变,两年以前微博很强,现在有了微信,五年十年之后微信会怎么样?世界的资讯模式真的在变。怎么把广告植入到消费者的生活当中?非常核心的问题是,你把他翻过来想,用颠覆性的思维来看能否成功
。
移动互联网来了,原来无聊的时间是不是还在无聊?这就面临非常大的挑战。我自己以前最喜欢在路上看看各种各样的广告,我有这个职业习惯,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我这个习惯也被冲击了,我在车里的时候,上车就在回邮件,回完邮件搞微信,这些都做完了,机场到了。移动互联网对PC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。如果一个人只有两分钟,只有两分钟,你盯着手机干什么?是一部分人会去看,不会很多人。如果你有10分钟以上的无聊时间,一定会把手机拿出来,在公交车和地铁上,一坐下去有半个小时,一定会把手机打开,打开以后就会看。第二,人站着和坐着不一样,人站着不稳定,公交车地铁坐进去,手拿出来看半天,动作很舒服,实质上公交车地铁等等方面同样是屏幕,受到的冲击非常大。在此之后既然移动互联网吃掉了我们14%的收视,我们看分众的屏幕跟互联网有关系,有几件事情可以做,对分众每一个楼进行标签,后来我发现消费者在移动之中,在一个楼里面他们的浏览习惯都是有数据的,这些数据是涉及隐私的,如果把一个楼里面大家的数据做一个标签分析,这些数据合在一起,我只想了解这个楼里的人对哪个品类产生兴趣,所以我们在后面做了一些分析,对这楼宇进行标签化,就可以知道他们关注什么最高。分众是一个线下的模式,大家可以看这两天,手机上有最新版本360的,你在电梯口摇一摇你会发现是蒙牛的牛奶,这是与框架媒体联动的一个创新做法。我相信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,没有线上线下之分,所有的东西在移动互联网的颠覆之下都会不一样。在商业上面,最核心的是创意。创造力、想象力创造你的利润率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